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问答 > 考公攻略

学师范什么院校好考研(但具体难度还会受到个人实力、报考专业、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 日期:2025-03-19 16:53:10 浏览: 分类:考公攻略

学师范什么院校好考研

重庆师范大学:

学科实力不错,教育学等专业在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考研难度相对适中,对于二三本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很有希望上岸的选择。

西北师范大学:

这所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西部地区的师范院校中占据重要地位,招生人数较多,而且复试相对公平,不歧视本科出身。

辽宁师范大学:

地处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学校的教育硕士专业非常受欢迎,教学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吉林师范大学:

北方学校招收人数多,竞争相对较少,没有双一流的学校竞争那么激烈,复习压力小,专业课二只考一本参考书目,给分高且宽松。

长春师范大学:

历年教育学硕士招生人数多,复试分数执行国家线(A区),复试进面可能性大,教育学为接收调剂专业,报考竞争小。

曲阜师范大学:

初试总成绩和复试总成绩按初试总成绩70%、复试总成绩30%的权重相加,得出入学考试总成绩。复试采取差额形式,难度适中,适合跨考和专业知识基础不太好的同学。

江西师范大学:

不限制跨考,本科专科都可以报考。不歧视二三本考生,复试很公平,性价比很高。

福建师范大学:

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学费少,录取人数多,上岸几率大。不限制跨考,题目难度适中。

西华师范大学:

学硕采取自命题的方式相对降低一些难度,同时试卷内容相对容易,没有超纲考点,性价比相对较高,很适合专业基础薄弱的同学。

山西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专硕没有本科专业限制,专业课二考试内容相同,适合跨考尚未确定专业的同学可以一边复习一边确定专业。

江苏师范大学:

学科实力不错,初复试比例七三开,调剂五五开。信息较公开,公布初试参考书目和加试参考书目,性价比挺高,推荐双非的同学报考。

四川师范大学:

虽然报考热度大,但相对于其他大师范,上岸相对容易。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接受跨考,开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招生人数相对可观。复习压力小,专业课只考一本参考书目,专业课给分很高,虽然录取分数高,但是真题难度较低,不压分。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七,复试分数线以国家线为准,教育科学学院及各学院的课程教学论学科均是自主命题。

华中师范大学:

在教育专业领域同样具有较高的声誉,其课程设置与实习机会丰富,吸引了众多考生报考。由于招生人数有限,录取难度也相应较大。

学师范什么院校好考研(但具体难度还会受到个人实力、报考专业、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院校在考研方面相对容易,但具体难度还会受到个人实力、报考专业、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院校,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感觉读者对于学师范什么院校好考研需求较高,下面小编根据读者对于学师范什么院校好考研这方面的需求,感觉读者对于下面这篇文章也感兴趣,希望读者也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长沙的民办二本院校中,以下几所是考研的不错选择: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树达学院在湖南考研届具有代表性,地处长沙,有211牵头,并且有生物医药这样的考研大户学科。2019届树达学院考研并录取的人数为110人,考研率为6.05%。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兴湘学院以学风著称,2019届毕业生升学人数为126人,升学率为9.41%。其中升学率前三的专业分别是法学(升学率21.79%)、化学工程与工艺(升学率21.43%)、通信工程(升学率20.83%)。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地方大学,学科优势明显,尤其在水稻种植、园林、茶艺等学科方面。学校生源质量好,师资雄厚,考研录取率也较高。

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是由两所大学合并而成,具有鲜明的交通特色,交通运输、电气、土木工程等专业实力强,行业认可度高,就业率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湖南省共建大学,拥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学科优势明显,尤其是林业相关专业。学校学习氛围浓厚,考研报录比一般在3:1左右。

湖南工商大学:

湖南工商大学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师资力量雄厚,学习氛围浓厚,考研成功率也较高。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是湖南省首家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民办本科学校,研究生招生专业涉及工程、教育、管理、文化、艺术五大领域。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就业有保障,考研成功率也较高,每年就业率均达90%以上。

这些院校在考研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具体选择哪一所院校还需根据个人的兴趣、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来决定。建议考生综合考虑各院校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学习氛围和就业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院校进行报考。

TAGS: